当这艘船返回英国,穿越泰晤士河时,岸上的人们起初不明所以。经过打听后才知道,原来船员们是在为船长致哀。从那以后,这种方式逐渐被沿用,并成为英国船只间的一种悼念礼仪。
随着时间推移,降半旗的做法由民间传至王室、军队,并在17世纪末成为各国通用的官方哀悼方式。欧洲多个国家陆续将其纳入国家礼仪体系,用以悼念国家元首、重要政治人物或在重大灾难中牺牲的群体。
我国正式采纳降半旗制度,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。第一次举行全国范围的降半旗仪式,是在1950年为纪念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任弼时逝世。自此之后,国家每逢重大人物辞世或重大公共灾难发生时,便会举行降半旗仪式,以表达全国人民的哀思。
1976年9月,毛泽东主席逝世,全国哀悼,首都北京以及各大城市都举行了隆重的降半旗仪式。当时,全世界有53个国家为毛主席降半旗致哀,这是迄今为止国际社会降半旗国家数量最多的一次。这不仅体现出毛主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,也显示出降半旗在全球范围内的通用性。
联合国作为全球最具权威的国际组织,也有降半旗的礼仪。联合国总部位于美国纽约,自成立以来共降半旗21次,其中6次为中国人举行。在这6位中国人中,有一位名字或许并不广为人知——杜照宇。
杜照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派驻联合国的军事观察员。2006年,以色列对黎巴嫩南部展开军事打击期间,他所在的联合国观察哨所遭到炮击。在炮火中,杜照宇与另外三位联合国观察员一同牺牲。他的英勇牺牲,不仅感动了无数中国人,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。联合国为此举行了降半旗仪式,这是对一名普通观察员的最高致敬。
这一事件也说明,降半旗并不仅仅用于纪念国家级领导人。当某个个体的牺牲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,或在某一事件中表现出极高的精神价值时,也可获得全球性的哀悼和尊敬。
截至目前,我国在国家层面举行的降半旗仪式已有五十余次,其中包括为唐山大地震遇难者、汶川地震遇难者、COVID-19疫情中的抗疫英烈等。每一次降半旗,背后都凝聚着国人深沉的哀痛与不屈的民族记忆。
降半旗不只是一种形式,它是一种表达国家情感的方式,是人们对生命、责任和信念的深刻致敬。它象征着哀悼,也寓意着希望。
当我们再次在电视、报纸或城市广场看到缓缓降下的国旗,也许会更加理解其中传达的意义:那不仅是告别的仪式,更是一次国家记忆的铭刻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