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编者按】:日前,北大校友工作办公室组织采写的图书《故乡的云》由北大出版社正式出版。该书采访了28位自改革开放以来北大留学回国的优秀校友,深入挖掘了他们响应祖国号召投身国家建设的感人事迹,引导青年学子树立科学的成才观和就业观,将北大人为祖国和人民奉献青春和力量的精神发扬光大。《故乡的云》是继《西部放歌》之后“北大博雅系列”丛书的又一力作。本网将陆续编发本书文章,以飨读者。
姚纳新这个名字,大概很少走入燕园媒体人的视线里。他在钱塘江畔的创业故事,吸引了社会媒体的聚焦。这位从宁静的未名湖走出的弄潮儿,对师弟师妹们讲的故事,处处出新。
北大:上帝闭上一扇门,就打开一道窗
和姚学长谈的第一个话题是高考和大学生活。“不要叫我学长学长,直接叫我Max就好了。在公司里也让大家叫我Max。”采访姚学长,就像和从美国回来过暑假的同班同学在西门鸡翅坐着聊天那样,气氛轻松愉悦。
“我是慈溪人,慈溪中学毕业的,我1970生的,88年毕业进了北大生物系,是我们村里出的第一个大学生。你们应该不是从农村里考上北大的吧,如果是的话那我们就很有共同语言。我在农村里什么农活都干的,水稻田、棉花田,大蒜地什么农活都干过,除了上山打猎没去过,海里面的活也都干过。”——慈溪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,姚纳新继承了父辈们的勤奋与执着,在少年时期亦展现出杰出的经商头脑。他的第一桶金是在慈溪中学时,
发现在杭州卖的西瓜价格要远远高于慈溪当地,于是,姚纳新的脑子就机灵地转了起来:我把西瓜贩到杭州不就可以赚取一个差价了吗?心动更要行动。小小年纪的姚纳新于是雇了车把西瓜从慈溪贩到了杭州,一下赚了不少钱。
在当时,考上北大是一件很轰动的事。姚纳新却很低调,也没有褪去他的乡土气质。“我在北大读书期间,放暑假还回到建筑工地打工,你们能想象这种场景吗?”相反,他很珍惜这种新鲜的乡土气质——“我一直把我农村里土生土长的经历作为我人生最宝贵的财富,而且我一直很喜欢看小说,我初中的时候看过很多小说,比如上海文学、还有王安忆这些老作家,新的作家小说我看得比较少,特别农村题材的小说我最喜欢看。因为中国文化本身就是乡土文化、农村文化是文化里面很重要的组成部分。”
选择生物专业是一个意外——受到21世纪是生物的世纪这一说法的影响,姚纳新是理科尖子生,北大生物系是全国最好的生物系,自然要尝试一番。“没想到顺利地考上了。进了大学以后才开始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专业。”姚纳新坦言,生物并不是自己的兴趣所在,“天天在学校里看植物和动物,两个星期之后,我就产生了转系学经济的想法。”——转系没有付诸实践,姚纳新在出色地完成四年的生物系学习之外,还参加了大量的学生工作。他担任过学生会主席——“那是搞学生政治的。”姚纳新相信面前的两位来自北方的学生记者们听得懂他的话,也理解那样的大学生活——青春是人生的实验课,谁没有在众多的选修课、社团、学生团体和实践机会中迷茫过呢?
上帝关上一扇门,就打开另一道窗。姚纳新找到了适合他的舞台——做生意。“89年动乱之后,我到义乌找一个朋友。两人没事干,他就带我去逛小商品市场。别的倒没有注意到,就看计算器。义乌小商品市场22元一台,北京我脑子里马上出来是75元一台,差价是53元,我说这个生意有的赚。我马上对同学说,你把所有的积蓄全部掏出来的,我要进一批货,结果他刚毕业也没多少钱,从他哥那里借了300元钱。我买了22台计算器,暑假回去两天时间全部卖完了,70多元钱,赚50元一台,那时候就赚了一千多元。”——姚纳新还在学校里卖过热水瓶胆、考研辅导资料……92年姚纳新毕业时,他父亲算了一笔账,四年下来,家里给他的教育投资是五千元——他靠自己的智慧和辛勤赚到了自己的学费,“还有谈恋爱的成本也赚到了。”姚纳新笑着说。
后来姚纳新在申请商学院毕业时,系统地梳理了这个小小的案例,归纳出三个成功因素:首先是机会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机会不是守株待兔,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。他坦言自己对数字特别敏感,无意间记着北京市场上计算器的价格,在义乌小商品市场逛的时候就能当机立断下决心做这笔生意。其次,是合作伙伴非常重要,带领姚纳新逛商场的同学,是一个绝对聪明的人,开始时和姚纳新配合得很好,后来却有些自信过头,让姚纳新的生意吃了些苦头。从自己挥洒汗水的真实案例中总结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,让他顺利地从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中毕业。
伯克利:愿知识之光普照大地
一些媒体在描述姚纳新时说“1992年毕业时他也很顺利的申请到了15所美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书,几乎都给予了全奖。最后,他选择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……”实际上,姚纳新是在1995年才出国留学的。“那时候出国办护照一定是要侨属成员,必须是华侨的家属,或者亲属。我让我父亲到慈溪市侨办开后门,我父亲水平也不行,后门也开不出来,所以一直走不了。93年下半年的时候,邓小平说了一句话叫‘来去自由’。终于等到95年的时候,我才去加州伯克利攻读分子生物学。”
事实上,出国之前,姚纳新已经有过三个工作——那是一段曲折辛酸的经历:毕业分配之前,姚纳新被叫到办公室,面临三个选择:出国,留北京,回老家。如果留北京,姚纳新有一个在通州工作的机会;如果回老家,可以在浙江省教委工作。“现在回过头看像讲故事一样的,但是真正到那个时刻,我只有15分钟的时间来决定自己的人生道路。”姚纳新接受了在遥远的通州工作,毕竟,在大城市里机会更多。一年后,姚纳新辞职,“又开始找工作,拿着简历从中关村开始骑着自行车,一个一个公司敲门。后来在中科院下面东方科仪做仪器进出口业务,工作了一年之后又被香港的公司挖走了。”同时,姚纳新也在准备出国,他通过考试拿到了伯克利的全额奖学金,开始了留学生活。
伯克利的校训是“让知识之光普照大地”——姚纳新在美国的求学经历,不仅自己攀上了学术高峰,还做出了将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决定——他真正地让知识之光普照大地。
说起复杂的留学故事,姚纳新有点不安:“我没有埋头研究生物,最后还放弃了硕博连读,先跑去创业,又改行读工商管理了。”——听姚纳新讲了这么多故事,已然能猜到商界才是姚纳新的舞台。他天生不安分。在留学期间,姚纳新担任伯克利中国留学生联合会主席,为庆祝香港回归,他组织了一场规模达5000人的华人大聚会,可以说这样的盛况几乎是空前绝后。
1998年,姚纳新作出了令美国导师惊讶的抉择:放弃博士学位在美国创业。“既然不能成为一流的科学家,那我就应该去做我最喜欢做的事。”姚纳新坚定地说。那时正是互联网时代的开端,加州的硅谷里,创业的机会与实践如同潮水一样层出不穷。姚纳新尝试过网络公司,也炒过股票,最后,在一个浙江老乡的聚会上,他碰见了现在聚光的合伙人王健。“他当时是斯坦福大学的博士生。他跟我讲我有一个激光技术,这款激光技术用来在美国国防方面的,我们把它民用化。这个时候我在想,他是个书呆子技术型的,也不知道怎么找风险投资,也不知道怎么卖这个公司,也不知道怎么来卖这个产品。”而长袖善舞的姚纳新,则正好想做高科技项目。两人一拍即合,共同走上了创业之路。他们选择了用半导体激光吸收光谱分析技术(即利用激光能量被气体分子“选频”吸收形成吸收光谱的原理来测量气体浓度,简称DLAS)研发光电测量分析产品。姚纳新给自己的公司命名“聚光科技”。
Vision(视野):扎根故乡,站在山顶望向远方
“很多人都会问我为什么回国,回杭州创业,而不留在硅谷。”深知媒体采访之道的姚纳新自然地把问题引了出来,“我当时回来也是一下子冲动就回来了。”2002年的杭州,创业的硬件和软件和现在相比有相当大的差距。姚纳新一直顾不上安家,目前在杭州还是租房子住。“最开始租的房子,连洗热水澡都洗不痛快,每天早上哆哆嗦嗦,条件是很不好的。国内和国外反差特别大。从目前来说,说实话,我现在的生活条件,还不如十年前我在美国的美国条件,因为我在美国第一桶金赚了钱,老早就买了别墅。”——姚纳新并不计较居住条件,因为他的理想比别墅更宽——“我做的这个行业在中国是个空白,这个行业我们在中国我们有机会做出像德国西门子欧洲这样的公司,我们就到中国来。”
选择杭州创业,姚纳新看中的是这里的创业环境以及生态系统,城市是和谐的,区域文化是多元,而政府服务意识很强,也讲究规范性。“他们不是单纯是给项目,而是给你创造创业的环境。”姚纳新说。
最初的创业是艰难的,从2002年初公司成立到2003年底研发出第一台样机,研发人员埋头用了将近两年时间。“整整两年时间,我们一直在做产品的研发,由于这个过程中没有任何的销售,我们的项目很多的投资人又看不懂;找银行贷款又被拒之门外,因此整个公司只是靠最初的天使资金支撑,我和王健那几年没拿过一分钱工资。2003年下半年有一段时间,公司的账上只有几百元钱,但即使这样,我们也没欠过员工一分工资。我是找朋友借了钱给员工发工资的。”回想起当初的创业,姚纳新感慨万千。
渡过漫长的创业初期,2005年,聚光终于进入了汇聚光芒,加速发展的时期。现在聚光的客户几乎囊括了国内所有的大型钢铁企业,并在石油化工、电厂、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。他们的产品先后被列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、科技部中小企业创新基金、科技部火炬计划、国家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专项、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计划、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、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。聚光科技拥有了专利及软件著作权两百余项,荣登《福布斯》“2009中国潜力企业榜”……
姚纳新对我们说:“我在外演讲的时候总是要讲到企业家的Vision(视野)。国外的企业家最讲究的就是Vision(视野)。我自己理解就是,做事要学会“站在山顶看问题”。要想在行业里做到优秀,首先在见识上要有高度和深度,善于运用宏观思维。”而面对来自母校的后辈,姚纳新笑了:“现在给你们在校学生说这个,离你们还有点远。不过视野是每个人都要有的。”最后,姚纳新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人生哲学,他认为,人要经常问自己3个问题:你喜欢做什么,你能做什么,你应该做什么。问这些问题的目的,就是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特长、兴趣、资源分别是什么,在哪里。看清了自身的主、客观条件和优势,就能判断出自己应该做什么。当然,这个判断需要一个过程,也会时时演变,因此要不断对自己提问。当你对自己分析清楚,下了判断后,就要付出全部的激情。如果没有激情,不投入,目标就很空洞,等于没有目标。
对姚纳新一个小时的采访,让我们读到了一个亦老亦新,亦中亦西,亦学亦商的归国校友创业故事。留学海外的校友回国的故事有很多种,百转千回,姚纳新的故事,如同蓝天白云般简洁有力。
作者:郑祎宁
编辑:落泱